在安徽芜湖造船厂码头,停靠着加拿大一船东定制的1.2万吨高端沥青船。
肖本祥摄
(中经视觉)
今年,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势头良好,造船三大指标实现全面增长,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,转型升级成效明显,行业收入利润持续回升。
“当前,船舶工业发展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,我国已经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造船大国。”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在近日举行的2023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(南通)发展大会暨船舶海工产业展上表示。
三大指标领跑全球
近日,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顺利交付为新加坡船东EPS公司建造的7000TEU集装箱船,标志着该企业提前完成2023年度27艘近371.15万载重吨的年度交船目标。
截至目前,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年度新接订单39艘,在手订单97艘,其中双燃料动力船舶49艘,生产任务排到2027年,满足三年滚动计划需求。
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韩钢告诉记者,经过技术攻关,新时代造船公司形成了持续、稳定建造清洁燃料绿色节能船舶的能力,打开了市场新空间。
新时代造船生产红火是我国造船业高歌猛进的一个缩影。今年1月至10月,船舶工业造船完工量、新接订单量、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均居世界第一位,继续保持增长势头。
“中国是唯一一个造船业三大指标实现全面增长的国家,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。”郭大成表示,完工量体现了中国船企的造船能力,手持订单量体现了生产的安全边界,新接订单量反映了拓展市场的能力。
具体来看,今年1月至10月,中国船舶工业新承接船舶订单量6106万载重吨,同比增长63.3%,占全球新船市场份额达67%;完工交付3456万载重吨,同比增长12%,占全球市场份额达49.7%;手持订单13382万载重吨,同比增长28.1%,占全球市场份额达54.4%。
出口方面,1月至10月,我国船舶出口金额211.4亿美元,同比增长21%。效益方面,1月至9月,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186家,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29.5亿元,同比增长22.7%;实现利润总额166.1亿元,同比增长120.3%。
对我国造船企业而言,目前船舶市场环境要素总体呈现积极变化。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,全球新造船市场需求旺盛,克拉克松新船价格综合指数创2009年以来新高,10月底达到176.02点,较今年年初增长8.5%,年内连续9个月上涨。
高端化取得突破
当前,船舶工业产业集中度持续提高,头部企业强劲发力。今年前10个月,我国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63.1%,新接订单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61.8%,手持订单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61.3%。
从全球看,我国分别有5家、7家、6家造船企业位居世界造船完工、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前10强。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造船三大指标位居全球各造船集团之首,三大指标全球占比分别为19.6%、22.1%和20.2%。
船舶工业高端化发展捷报频传。今年1月至10月,我国建造交付的高技术、高附加值船舶显著增加。国产首艘大型邮轮“爱达·魔都号”完成交付,我国成为唯一具备交付全谱系船型的国家;成功交付20艘全球最大24000TEU集装箱船,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7.7%;气体运输船建造取得新成效,交付国内首艘4万立方米中型全冷式液化气船、全球最大浅水航道8万立方米LNG运输船、新一代17.4万立方米LNG船等。
在船舶海工产业展上,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展示的海上“带货王”颇受关注。该公司自主设计建造的2.4万标箱集装箱船,融合了当今船舶建造领域前沿技术,多项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。其综合油耗在同级别船型中处于世界领先水平。此外,该船拥有高度集成自动化的综合驾驶台,配备航线优化、主机监测及船岸数据平台等多种智能系统,能够实现智能化船舶管理。
“只有坚持自主创新,不断提升自主设计能力,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权。”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中方总经理高永强表示,2023年已交付3艘2.4万标箱集装箱船,明年还要再交付3艘。
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,惠生(南通)重工有限公司2022年底承接了意大利国家能源集团埃尼公司年产240万吨的浮式液化天然气(FLNG)项目,总价约20亿美元。
“这是我国企业总包承建的首个大型FLNG项目,打破了国外船企对这一领域的多年垄断。”惠生(南通)重工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,该项目的前端工程设计、详细设计及生产设计由惠生海工研发部门自主完成,FLNG船体、SPB型LNG储罐的建造工作在南通生产基地完成,上部工艺模块部分由舟山生产基地完成。
加快高质量发展
当前,中国船舶工业正处在历史性变革的关键时期,行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和各种挑战。“绿色低碳和数字化智能化”是海运业、造船业发展的方向,航运温室气体实现净零排放与航运数字化智能化共同作用,正在重塑全球航运体系。
与此同时,中国船舶工业发展仍然存在企业效率效益有待改善、核心关键配套设备自主化率不高、全球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短板问题。
“我国船舶工业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,以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我国从世界造船大国向世界造船强国转变。”郭大成提出三方面举措。
首先,瞄准绿色、智能船海装备等高端产品市场,走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之路。其次,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,突破核心关键配套设备,推动船舶工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。再次,加快推动智能制造、绿色制造、精益制造、服务型制造在产业链各环节深度融合,实现企业效益效率的稳步提升。
加速产业升级,需要系统推进,重点突破。“南通市、泰州市、扬州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”是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唯一的海工船舶产业集群。上述三地最新发布的三年行动方案提出,力争到2025年,世界级船舶海工产业集群格局基本形成。在产业集聚度、品牌知名度、创新能力和产业辐射4个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。
同时,三地还签订船舶海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战略合作协议,将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、推进产业协同发展,形成跨区域先进制造业集群协同发展的产业形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