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南网迅 创新技术人才培养,打造校企融合共发展,构建一个专业群多个校企共促成才的人才培养新格局。5月10日下午,记者们走进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群,聚焦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在校企合作上的新变化。
铸就具有船院特色的机电一体化育人品牌
“机电一体化专业,1998年开始招收大专学历学生,是湖北省内最早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科专业。随着国家电气自动化技术、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发展,专业逐步发展成为涵盖电气自动化技术、船舶电气工程技术等多专业技术融合的专业群融合体。”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吕金华向记者介绍到专业情况。
全国40余家主流融媒体参观办学成果展。
在专业群建设上,坚持“校企合作,产教融合”,加强与产业、行业、企业、职业对接。
与此同时专业群还贯彻落实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”理念,主动适应信息科技创新带来的职业教育形态和就业市场变革,不断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,建成一批适应产业和行业发展的课程、教学资源等,形成自身发展的品牌势能。
打造“产教联动”特色校企合作的育人环境
机电一体化专业群依靠湖北省国防科技工业职教集团等职教集团,不断深化开展校企合作,完善“订单式”人才培养模式,并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新举措。
“通过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、招商局集团、西门子(中国)、施耐德电气、武汉地铁集团、三菱电梯等企业深度合作,共建校企深度融合实训基地、共建订单班。近三年‘订单式’培养人数达800余人。”机电一体化专业负责人王晶讲道。
媒体记者与学生交流专业相关知识。
“除此之外,专业群还与德国工商总会探索中德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,实施行动导向六步法教学模式改革,逐步形成了中德双元制本土化教学经验。三年来培养了180名中德班学生,首届毕业生获得了德资与欧盟精密制造类企业等高度好评。”王晶补充道。
专业群还通过组建一支数量充足、结构合理、专兼结合、“德技双馨”的教师队伍,来将自身打造成校企合作特色优势的聚集区。
创新“中德双元制人才培养”的育人模式
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自2016年起在入校新生中选拔30名学生,组建机电一体化中德班,人才培养全过程将运用汉化教育教学培训手段,执行德国AHK培训大纲,推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。经过三年的本土化创新发展,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体现“德技并修、工学结合”,构建了融通双证、融合双元、融洽双师的三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,获得了德国工商大会及联盟单位的高度认可。
这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入德国职业培训条例,开发了适于本土化人才培养方案,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和高效课堂的建设。
与此同时,专业群将继续办好“中德职教论坛”,助力湖北职教发展为深化中德职业教育合作,进一步推动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建设,推广德国双元制职教合作办学经验,促进 AHK 合作单位的双元制本土化改革。
“开展‘中德职教论坛’能够更好的引领和推广中德职业教育,还能够将学院中德职教合作试点项目将进一步巩固、深化与德国在职教领域的合作,深入挖掘国际优质教育资源,不断引入中国制造 2025、工业 4.0 时代的最新职业技术培训理念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为湖北经济建设发展服务。”吕金华分享了开展论坛的好处。
全国40余家主流融媒体合影。
据了解,机电一体化专业群,是国家级教育教学团队专业群,现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,省级教学团队1个,省级教学名师(名师工作室主持人)1人,职业教育技能名师工作室1人,荆楚好老师1人,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2人。